在线客服
客服热线
0755-82388982
服务时间:
0:00 - 24:00

友情链接

扫一扫,登录手机网站

Copyright©2018 深圳壹世华贸易进出口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

粤ICP备14007420号 为更多的企业服务资金流 物流 产品网络销售提供服务

资讯动态

>
>
>
外国红酒企业在华抢滩市场 挤压本土品牌份额

外国红酒企业在华抢滩市场 挤压本土品牌份额

作者:
来源:
发布时间:
2014/10/21 00:00
浏览量

       如今,在中国,品红酒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,甚至有人将其视为身份的象征。正是看到这样的商机,各国红酒酒庄、企业纷纷在华争抢市场,以致中国国内红酒市场竞争激烈,本土品牌市场份额被挤压。

    “目前,中国红酒市场年销售额约为500亿元,其中,红酒进口量和进口额虽然出现微跌,但进口均价却在近日创历史新高,进口红酒将进一步挤压中国本土红酒市场份额。”财富品质研究院近日发布的《2014中国高端红酒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指出。

    财富品质研究院院长周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,由于“法国红酒”概念在中国市场根深蒂固,以波尔多为首的法国红酒仍会走在中国市场前端。不过,未来几年内,除法国各产区的红酒将有机会大展身手外,以澳大利亚、智利为代表的部分“新世界”红酒生产国和以意大利、西班牙为代表的部分“旧世界”红酒生产国的高品质红酒也将受到中国消费者青睐,未来这一趋势会愈加明显。

    进口红酒挤压本土红酒市场份额

    《报告》统计数据显示,在500亿元销售额中,国产红酒销售额达408.17亿元,同比下降8.52%;进口红酒销售额为96.77亿元,占中国红酒市场份额的20%左右,且呈增长态势,目前来看,主售高端红酒,但中低端红酒增速不可小觑。

    “相较国内红酒公司销售额与利润的暴跌,进口红酒在中国仍保持着市场份额和利润方面的优势。”周婷说。

    《报告》指出,2013年,中国红酒进口量3.7802亿升,与2012年相比下跌4个百分点;进口额为15.6749亿美元,同比下跌1个百分点。与此相比,中国国内红酒2013年产量11.783亿升,同比下跌14.59%。

    “纵向看,尽管2013年整体上中国进口红酒量、额出现微跌,但进口均价却创历史新高。2002年中国进口红酒的平均价格仅为0.77美元/升,之后一路走高,到2013年,中国红酒进口均价为4.15美元/升,较上一年上涨3.5%,且比2002年增长了439%。”《报告》指出。

    “经过10余年快速发展,红酒消费已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走进富裕阶层生活,富裕阶层对红酒的鉴赏能力逐步提升,促使红酒消费由品牌消费向品质消费过渡,由宴请消费到家庭消费过渡。”周婷表示,与此同时,进口红酒将进一步挤压中

    国本土红酒市场。她预测,到2020年,中国境外进口红酒市场份额将超过50%,中国本土红酒品牌的市场份额将在2030年左右压缩到约20%。

    进口红酒新旧世界格局大变

    中国市场已成为各国主要红酒企业“厮杀”的重要战场。

    “在全球主要红酒出口国中,法国曾一度独领风骚,是中国高端红酒市场的引领者,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的消费升级,消费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发展,国内高端红酒市场也出现多极化发展趋势,法国红酒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。”《报告》显示,2013年,中国从法国进口的红酒量为1.3738亿升,较2012年下跌2个百分点;进口额为7.1507亿美元,同比下跌9个百分点。这是自2002年以来法国红酒在中国市场的首次出现量价齐跌。此外,从进口均价上看,法国首次跌到第三的位置,而澳大利亚和德国分获前两名。

    《报告》进一步指出,2013年,以澳大利亚和智利为代表的“新世界”红酒产国全力出击,势头迅猛,在“旧世界”红酒产国进口量、价都出现下滑的情况下依旧保持增长。以进口量为例,从整体上看,

    2013年中国从“旧世界”红酒产国进口红酒量为2.14亿升,较2012年下跌15.6%;而从“新世界”红酒产国进口红酒量为1.5263亿升,较2012年上涨18%。从进口均价来看,2013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红酒的均价高达5.78美元/升,跃居市场之首。其他“新世界”红酒生产国,如美国(进口均价5.01美元/升)和阿根廷(进口均价4.67美元/升),在中国市场的均价排名也进入了前五。

    “至此,在中国市场,进口均价排名前五的国家里,“新世界”红酒产国占了3个席位。中国市场对于“新世界”红酒产国红酒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大大提高,使得老牌红酒产国红酒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断缩水。”周婷说,这一方面可以被看成是“新旧世界”的交锋,另一方面也可以被看成是品牌与品质的“较量”,澳大利亚红酒因更加适合中国人的口感和品质上佳,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中国消费者的青睐。(本报记者 范丽敏)